C06-张桂梅思政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民族歌剧《桂梅赞》>>正文

民族歌剧《桂梅赞》||灵魂的赞美诗 深情的思政课——我看歌剧《桂梅赞》

2022年01月07日 

潘宏义


完全肯定,我可以负责任地讲,这不只是歌剧,也是一部灵魂的赞美诗。

一对年轻夫妻承受着生离死别的痛苦,才华横溢的丈夫把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一生热爱的山区教育,悲痛欲绝的妻子远走他乡,倾尽一生的爱,成为“留在大山里的人”,延续着丈夫对教育的执着和深情。

她就是张桂梅老师,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1996年8月,丈夫的英年早逝让张桂梅从自己任教的丈夫的家乡大理,来到丽江华坪的大山深处,原本只想忘却爱人离世的悲伤,却让她看到了山区贫困孩子一张张渴望知识的纯真面庞,爱的本能、师者的情怀和丈夫一生的热爱,让这位女教师在大山深处生根发芽……

由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倾力推出的歌剧《桂梅赞》是丽江第一部原创歌剧,也是丽江师专教师教学团队和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编剧蔡晓龄,导演王飞、和占强,领衔主演何佳,指挥和桂莲,主演李艳婷、张石军、和上钧、杨丽芬等集体亮相,为丽江奉献了一席精神的盛宴。全剧由《大山的呼唤》《家访》《艰难办学》《女高女高》四幕,25首主要歌曲穿插构成,通过双线交织的结构讲述张桂梅的感人故事,明线通过小夏早逝、桂梅发愿、创办女高、当选代表、苦战病魔、严荔回校等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架构起了一幕幕高潮迭起的感人场景。暗线匠心独运,通过安排了张桂梅与丈夫董老师志同道合并肩奋斗互诉衷肠的感人情境,讴歌了董老师所代表的为教育事业献出了生命的无名英雄们,成功制造了全剧的最高潮,也为女高学生李严荔大学毕业毅然回校接班任教奠定了情感基础。故事情节环环相扣,人物形象鲜活生动,情感酝酿水到渠成,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让在场观众无不动容。

我时常由张老师与老董的生离死别,想到经典爱情里哭长城的孟姜女,《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陆游唐婉的《钗头凤》,化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罗密欧和朱丽叶,小仲马和茶花女,他们都有一个显著共性,那就是生命为爱而来,为爱而生,为爱而死。

而剧中的男主角老董,那个自始至终只以灵魂的方式降临,并在张老师心中永存的男人,把满腔的爱奉献给了山区的教育事业,那份沉甸甸的爱,化作了张老师内心永恒的信仰,以及战胜一切的勇气和力量!

张桂梅成功了,作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丽江教育学院)1988级中文班优秀毕业生,延续着这所百年院校的教育初心和使命,歌剧《桂梅赞》所表现的桂梅精神,不仅是丽师教育精神的典型代表,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山村教师的代表,是影响和改变一代代大山女孩命运的教师代表,是像剧中的董老师一样为教育奉献一生,甚至献出生命的崇高师魂的化身,是当代中国教师的灵魂。

所以我说,歌剧《桂梅赞》是一首灵魂的赞美诗。

所以我坚信杜拉斯对作品的看法:要么是诗,要么,什么也不是。



当然,歌剧《桂梅赞》也是一堂深情的思政课。

2020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彭丽媛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女童和妇女教育奖的贺词中这样评价张桂梅:在中国,也有千千万万的人为女童和妇女教育事业默默耕耘。有一位名叫张桂梅的女教师,她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2008年建校以来已帮助1600多位女孩圆梦大学校园。张老师被女孩子们亲切称为“张妈妈”。她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

一个来自东北的满族女性,与大理白州一个白族青年的结合,并为边疆民族教育奉献一生,尽管他们一生都无儿无女,但谁说那些孩子们,不是张老师最最心爱的儿女呢?

当前,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强调“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学习张桂梅精神,就是要学好“四红”精神:坚定执着、大爱无疆的“红梅品格”;一路师者如灯,“红旗飘扬”;始终对党忠诚、坚定信仰、传承“红色基因”;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张老师用一生的爱,托起大山的希望,照亮大山女孩的追梦人生……她的人生事迹,不是空洞说教的口号,也不是苍白无力的标语,完全就是一部立德树人教科书,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洗礼,一堂铸魂育人的思政课。

根据张老师的故事改编的歌剧《桂梅赞》,通过家喻户晓的张桂梅的典型故事,以艺术最高的形式歌剧表现出来,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艺术的熏陶,又讲究叙事陈情、以情动人,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充满感染力和表现力。而且,可以通过长期排演,凝聚师生向心力,涵养学生精气神,扩大学校美誉度,为学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奉献出一席艺术的盛宴……

这样深情的思政课怎不令人心驰神往?



教育者的人生好比麦田里的守望者,远远看着,在孩子需要时,你伸出一双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告诉孩子:“你不必复制别人的人生,但你值得用自己的汗水,浇灌出一块不一样的麦田。”

三流作家写故事,二流作家写场景,一流作家写意识。《桂梅赞》的编剧蔡晓龄教授匠心独运,用心用情巧妙地抒写着教育精神的传递和延伸,作为张桂梅老师在丽江教育学院求学时的老师,蔡老师与张桂梅亦师亦友,是同行也是知己,她笔下的张桂梅,不仅仅只是外人看来感人肺腑的励志故事,在歌剧《桂梅赞》悲壮与崇高的壮美背后,有细腻的清泉汩汩流淌,张桂梅与董老师的生死之爱;张老师创办女高的良苦用心,女高学生李严荔毕业后返校接班……这是一代又一代人对教育的信念和执着,是教育战线上前仆后继的精神的写照,是教育精神与爱的温暖传递。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灵魂的回响,最能震撼人心的,往往是人,是被上帝以痛吻过的人才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意识,也只有这样的意识和精神,才像一道闪电,划破我们黑暗的夜空,让一切豁然开朗。

原来,张桂梅从来就不是苦大仇深的建校英雄,一直在她身后默默支撑她从青春妙龄到花甲之年依旧对教育满怀执著的,是那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火热的爱,对爱人董老师的生命与爱的延续,是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张老师也从来不是一个人在苦苦战斗,她对大山的孩子们无私的付出,也终究开花结果,引领像李严荔一样的孩子们继往开来,延续着教育那沉甸甸的爱与责任!

即使人生若寄,依旧一往情深。我想,这也是歌剧《桂梅赞》揭示的人民教师悲壮而崇高的人生美学。


潘宏义,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民族影像大师工作室创始人,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条:民族歌剧《桂梅赞》||雪中的大爱 下一条:民族歌剧《桂梅赞》||时代楷模红梅精神的深情咏叹——评民族歌剧《桂梅赞》

关闭

校址: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新团片区存信路499号 | 邮编:674199
版权所有: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行政邮箱: ljszedu@163.com